第625章 学问和治世不一样(2 / 2)
你要动哪个胥吏,保不齐他的亲戚就在哪个乡绅家里当差;你要得罪哪个乡绅,说不定他的门生就在上头当差使。
所以,凡事得让他们愿意配合,不然,任你有天大的本事,在这地方上也难施展开来。
皇宫深处,乾清宫的烛火映着明太祖朱元璋那张刻满风霜的脸。
案头堆着奏折,朱笔悬在砚上,他却半晌未动,只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。
“陛下,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求见。”内侍的声音低低传来。
“让他进来。”朱元璋头也未抬,语气里听不出喜怒。
蒋瓛一身飞鱼服,脚步轻捷地进了殿,叩首道:“启禀陛下,浙江那边有消息了。方孝孺在宁波推行新政,遇着难处了。”
朱元璋“哦”了一声,放下朱笔,终于抬眼:“具体说说,是哪些人挡了路?”
“回陛下,当地的士绅和胥吏拧成了一股绳。方大人要清查隐匿的田产,乡绅们便称病的称病,告老的告老,硬是拖着不配合。底下的小吏更甚,把公文压着不办,还暗地里挑唆乡民,说新政要增赋税,闹得百姓也慌了神。”
蒋瓛据实回话,“方大人几次行文催办,都石沉大海,如今政令卡在那里,寸步难行。”
朱元璋听完,非但没动怒,反倒轻轻敲了敲案几,嘴角勾起一丝冷笑:“朕早料到会有这么一日。”
蒋瓛抬头看了看皇帝,见他神色平静,便问:“陛下早已料到?”
“方孝孺这小子,学问是好的,经史子集背得滚瓜烂熟,朝堂上论起道理来,能把满朝文武说得哑口无言。”
朱元璋缓缓道,“可他读的是圣贤书,学的是孔孟理,却没学过怎么跟地方上的这些人打交道。”
他站起身,踱了几步,声音里带了几分感慨:“那些乡绅,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,暗地里盘根错节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胥吏们更是油滑,衙门里的弯弯绕绕,比四书五经里的字还多。方孝孺拿着圣人的道理去压他们,好比拿绣花针去戳铁疙瘩,哪里戳得动?”
“那陛下,是否要给方大人派些人手,或是下一道严旨?”蒋瓛问道。
朱元璋摆了摆手:“不必。让他自己碰些钉子也好。学问好是一回事,做官又是另一回事。在翰林院舞文弄墨,和在地方上实打实办事,差着十万八千里。他缺的不是学问,是火候。”
他走到殿门口,望着宫墙外的星空:“这火候,得在油盐酱醋里熬,在人情世故里磨。等他明白,办差不光要懂章程,更要懂人心,才算真正入了门。浙江那摊子事,让他再撑撑,撑不住了,朕自有计较。”
蒋瓛躬身应道:“臣明白了。”
心里却暗叹,这位方孝孺大人,怕是要在浙江多吃些苦头了。
而陛下这番话,分明是要让他在实打实的难处里,磨出几分为官的真本事来。